文章详情

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,弘扬茶道文化。传播茶叶知识、茶道、茶艺、品茶、泡法知识。
您所在的位置:茶叶网>茶叶资讯>茶行业>茶业动态>吴疆:那些来历不明的“百年老茶”们

吴疆:那些来历不明的“百年老茶”们

2019-04-04 访问量: 30 茶礼仪网

历史或许就是故事构成的吧。故事成为了主题,历史真实的细节或许就不重要了。

吴疆:那些来历不明的“百年老茶”们

普洱茶营销》一书作者 吴疆先生

2008年,茶叶式微,比之今日尤甚,可谓哀鸿遍野。

但是,领导爱茶,所以,茶事活动还是比较兴盛的。

领导爱茶的目的不清,有人说是超级爱茶,有人说是雅贿,有人说是为了政绩,我自是不理,有人邀约喝老茶,自然前去。

某次茶会,据说品百年宋聘,一港商带茶,带一个落寞的老头泡茶,老头略微拘谨,看得出,不是日子太好过那种人。

大家品茶,听领导高论,一席人津然有味,我落个偏座,本来也喝不懂这种百年老茶,仅是好奇,自然不多言。

港商介绍了几句茶的历史后也不多言,泡茶的老头一直沉默不语,一桌的专家也不多话,大家都在听领导的科学论茶观。

某主任知道我胆子大,说:“吴疆,你说说看。”

我一下子记起邹家驹先生曾经对我说过,某领导对其曰:你还是少说点话,对产业不利的话。

于是,我答曰:我也不太懂,学喝。

大家默然,继续听领导讲话。

我本来还奇怪,此港商原来并不受待见,原因是做得小,实力不够。之所以评为十杰,无非是要利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那套哲学。

2014年台湾的小周来云南,听说有个喜欢直言的吴疆,于是通过朋友约了一起喝茶聊天。

小周是台湾神农奖(大约为此名)茶叶类目的获得者,台湾的奖项不同于大陆的奖项,水分较少,由当时的台湾“总统”扁哥亲自颁奖。这足以说明小周在当地茶叶界的影响力。

台湾地区的普洱热早于内地,由于当时是小三通,必须经过香港转口贸易,小周是茶界中人,所以,对于港台两地的茶事都较为熟悉。

同时,小周也是老茶收藏者周瑜的普洱茶审评人,凡是周瑜要收新茶,都请小周来把关。

小周虽然是研究,制作乌龙茶的茶人,但是,茶性的很多道理是相通的。

小周说,周瑜曾对其说过,2000年左右其去香港采购老茶,该位茶商连出租车费都掏不出,均为周付车资,该茶商领着到处转转后,抽取一点回佣以作酬劳。

至于台湾如何同港商一样,都是采取经纪人制度,其中原因不得解。

吴疆:那些来历不明的“百年老茶”们

这段历史足以证明那些所谓的卖老茶必须是巨富的理论,是多么可笑的传闻。

我偶然一次听说该茶商已俨然成为普洱教父,落寞的老头也摇身一变成为巨商做老茶的大师的大师了。

我讶然。惊然。

历史或许就是故事构成的吧。故事成为了主题,历史真实的细节或许就不重要了。

话题还是转回到百年宋聘茶会身上吧。

原来,事后才知道,2008年时逢奥运年,领导要推政府定制、著名茶人王霞操刀制作的普洱金瓜,取名为奥运金瓜。

原本另一个港商对于领导组织的活动均为积极,在一次领导组织的会议上,信誓旦旦要完成多少多少,一公斤的金瓜出厂价就要3800元(大概是如此价格,时间久远,也许有误差),思茅的原料,这在2008年那个普洱茶极度低迷的时期,无疑是天价,市场销售肯定受阻,王茶商提了一点货就再也不敢提。

从商业原则上来说,卖不动就不提货,反正都没有什么合同约束,这本身无可厚非。

但是,在领导的心里,却是形象大毁。

于是,今日之港商上位。

出版《普洱茶营销》一书的杨朝晖社长,時任责编,属于云南较早接触普洱茶的人,按照现在市场流行的等级划分,也是大师级别了。其干亲家J氏茶商1990年代初即经营普洱茶,可以算国内民间经营普洱茶的第一波茶人。

当时,国内无人知道普洱,主要经营普洱的仍然是云南省茶叶公司。

J先生曾经断断续续给我提起过一些旧事。

其在翠湖卖茶,一天到晚下来,卖不了几文钱,经常是饿着肚子守店,这样的情况持续经年,连老婆也离婚走掉。

这是那个时代国内经营普洱茶的现状。

当时,没有人知道普洱茶,也没有人记什么年份。其最早的一批茶,也只是1960年代的一批竹筒茶。也是这批茶让其翻了身。

因为店在翠湖,翠湖宾馆就在旁边,当时是昆明最高档的宾馆了。到了1990年代后期,普洱茶开始逐渐有人知道,也传播到韩国。一天夜晚,一个韩国女商人买了一点竹筒茶就走了,过了几个月,这个女商人回来说要把他的竹筒茶全部收购。

J先生就将信将疑的和女商人把茶叶数量点了,然后去宾馆抱了几十万回家,第一次见过这么多钱,他就看着钱坐了一晚上。

到后来,台湾人香港人逐渐开始来找茶的多起来,J先生曾坦言,那些现在的所谓茶王,连生熟都分不清楚,也根本就没有多少资金,事实上也没有什么更老的茶。

事实上也是如此,当时的普洱茶只有香港的量最大,基本上就是出口香港,而要在香港经营普洱,都需要德信行(华润前身)批准,而且绝大部分是香港茶叶商会的人士。

也就是说大茶商才有资格到云南省茶司订货。小茶商才通过民间茶商买一点茶,或者,通过民间茶商向省茶司订货。

但是,后来这些小茶商都会做文化,都成了“茶王”、“大师”。

我清楚地记得谈到现在成批生产的百年老茶的时候,J先生用类似迷离的眼神看着我,说:“我从来就没有卖过这样的茶给他们啊!”

吴疆:那些来历不明的“百年老茶”们

事实上,普洱茶文化推广最用力的普洱市茶办主任赵昌能先生也曾经回忆过。

2007年,普洱茶到达高潮,市茶办决定去香港寻访一些百年老茶作为资料,在香港遍访不到。听到一个线索,说是一个香港巨商的后人有两片,不过已经移居澳门。于是,追到澳门,两片茶,主人拿出来看了一眼,开价到上百万一片,主人家道虽然中落仍然不肯出让。

这说明了一个问题,百年老茶是可能有的,但是像现在这样每年一批一批的卖百年同庆,百年宋聘,真与假,只有天知道。

普洱茶集团的郑炳基董事长是广东人,后移民香港,较早接触普洱。由于集团是云南省重点龙头企业,又地处普洱茶文化推广中心普洱市,所以,每逢领导组织品鉴百年古董茶,均邀请其为评委,郑总曾经直言,那种身份不明的百年老茶,刺鼻的味道,锁喉的茶,怎么喝呢?

对于天价老茶的鉴别,我问了邹家驹,邹炳良两个前辈,均回答无法鉴别。

有一些痕迹,但也只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比如,茶叶轻,这由于长时间存放,茶叶内含的水分已经丢失,比如,茶叶松散,这是由于果胶质已经挥发,紧压茶仅凭粗老等级茶的茶梗作为拉扯的支撑。

但是,这些都只是粤港台区域存放的特征,如果在西藏,昆明,北京这些干燥地区存放的茶叶又完全不一样。

然而,每逢热点必不放过的余秋雨先生则整理出一套一套的老茶鉴别体系,甚至为那些身份不明的百年老茶排了个位。

也许,余秋雨先生有一套超越云南老茶人的品茶体系,而这体系必然要加入普洱茶热炒的因素,也必然要加入朝廷大臣热爱的因素,有了这些元素,余先生的百年老茶鉴别体系才完整,才够味。

也正是余秋雨先生的雄文,落寞的老头子才得以变幻为茶王。

国内普洱茶权威刘勤晋却说过相反的话:“为什么越陈越香,不就是为了推广那些假老茶吗?”

事实上,刘勤晋先生的这段话是有直接的指向的。

云南省农大周红杰先生也说过:“普洱茶的‘商文化’现象的出现,对普洱茶的发展来说,短时间内表现出了‘推进作用’。然而,负面的影响将是对云南茶叶的重大损害。最大的悲哀是云南的茶人不懂云南茶叶,而追随外来‘名人’,盲目崇拜,并相互利用过分炒作,使普洱茶失去了本来面目,进入了神秘的文化行业,即目前市场上以香港、台湾为主流的看包装、讲年代、视陈旧、比名气、寻来源等玄学体系。而真正讲科学、讲客观、讲真实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做大量的工作,需要引起茶学界和政府的重视。我们作为从事茶叶教学的人时常感到要做好云南茶叶的责任重大,但又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人要去把学气功的或是看大门的、做小生意的外来人都奉为‘茶王’,而不愿学习一点科学的知识,科学地做人! ”

有人说这是妒忌,有人说是云南茶人看不得别人发财,事实上,周红杰先生说这段话是有背景的,这是2004年,随着普洱茶的升温,普洱的江湖开始杂乱。

文中说到的民间气功师,看大门的,做小生意的,均有其人。而这些人摇身一变都是茶王,都来卖百年老茶,都来指点云南的茶叶江山。

正是看到这样的乱局,看到消费者把看大门的奉为普洱茶神人这样荒唐的事越演越烈,2004年底,云南省茶叶协会主办了一次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。

会上,時任会长的邹家驹先生作了“普洱茶辨伪”的专题报告。

为了厘清事实真相,主办方邀请了邓时海先生,廖义荣先生等港台茶人,准备用现场辩论和实物验证的方式,给那些百年老茶作一个身份证明。结果,二位每逢云南重大茶文化活动必到的两位老兄未到现场,其原因不得而知。

倒是后来邹家驹先生说过,邓时海制作的50年代红印沱茶,50年代铁饼根本就是子虚乌有,把红印编了一段离奇的故事,把生产年份跨越了两个政治制度,提前到建国前的1940年代生产,同庆,宋聘,福元昌等历史茶号任意修改历史等等问题的曝光,他怎么来呢?

而之所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否定台湾出版的《普洱茶》一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,是因为实物和历史往往不一定结合。

事实上,现代的古董茶往往也与历史没有丝毫关系。

至于廖义荣,其在海埂路附近开设的大友普洱茶博物馆,里面的所谓普洱茶文物,被邹家驹先生考证为大多是属于自己手工制作的仿品。

后来,云南一个引进台湾《普洱茶》一书的文人,置这些历史事实不顾,写了一本书给邓时海先生辩护。

为批判《普洱茶营销》一书,为某些茶商站台,一面说邹家驹先生是领导,不懂茶,一面给老领导打电话说是学术争论。

难道做文人就要求是人格分裂?

难道做文人就要求是寡廉鲜耻?

这时候,2005年把普洱茶引发高潮的马帮进京尚未开展,不过市场已经是蓄势待发。

普洱茶集团,勐海茶厂在2004年左右易主都可以说是普洱茶高潮来临前的征兆。

随着资本的进入,新茶的体系、规模迅速壮大。新茶借助“存新茶,喝熟茶,品老茶”构架起来的普洱茶增值体系,迅速把做百年老茶那波人的体系,远远抛在后面,并且有越来越壮大的趋势。

于是,2005年到2007年,普洱茶历史上最疯狂的时段,对于百年老茶的争论暂时停摆。天价老茶也只是忽明忽暗在一些官家举办的活动中露一下脸。在市场上则掀不起波澜。

然而,市场好像是一种轮回,普洱茶在2015年仿佛又到了一个低迷期,于是,大师们又蠢蠢欲动,又开始登台亮相了,因为,他们知道,如果是新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时节,没有人去理睬那些百年老茶的,连交手的机会也谈不上。

关于普洱茶,关于普洱茶的历史,我们都只是一个旁观者,冷眼看潮起潮落。

历史的巷道,幽深而狭窄。往往并非人们看到的这副样子。

文:吴疆(著名茶文化学者,普洱茶营销专家。老茶鬼微刊特邀评论员)

有用+10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