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详情

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,弘扬茶道文化。传播茶叶知识、茶道、茶艺、品茶、泡法知识。
您所在的位置:茶叶网>茶叶资讯>茶叶知识>“一知半解”说岩茶

“一知半解”说岩茶

2020-10-10 访问量: 25 茶礼仪网

茶叶绿茶价格 “一知半解”说岩茶

这些日子看了《大师》系列中的《丰子恺》篇,篇中谈及丰子恺一生敬重的老师李叔同,他出家之后修的是律宗。

律宗很难修持,受最严的戒律约法,因为要甘当苦行僧,所以自古以来,修持的并不多。

武夷岩茶因为地缘因素,存量资源稀缺,所以岩茶始终给人物以稀为贵的感觉。

近几年来,在众多茶人的辛勤努力下,岩茶产量有所提高,但武夷山境内的山场开发和茶树资源受着极其严格的管控,所以仍然远远满足不了海内外华人对岩茶的需求。

武夷岩茶的种种传说,又给岩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,然而,很多初品岩茶的同道,不乏虔诚地品茗之后,对岩茶的第一印象,竟然都称:苦。

据资料显示,茶字主要在中唐以后被普遍使用,在陆羽著的《茶经》之前多使用荼字。

荼是由表示草本植物的草字头和表示苦味的余字组成,本来指的是苦味的植物苦菜。

由此可鉴,这个茶字从立意之初,就有苦的含义。

《茶经》称茶山之土上者生烂石,明代徐渤《茶考》所述武夷山中土气宜茶。

武夷茶园土壤系烂石或砾壤,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有机质,适宜的土壤造就了岩茶丰裕的内质,武夷岩茶因此具有难以言喻的岩韵,岩韵的描述,不一而足,滋味鲜滑,回甘厚重。

清朝闽北人蒋蘅的《晚甘侯传》中,就特意说到武夷岩茶苦口难茹,我们有着真实的体验,武夷岩茶厚重的回甘恰恰源自于她特有的茹苦之感,而她久则淡而弥脂的茶性,恰恰体现了岩茶君子人般的深厚底蕴。

理学宗师朱子曾用一味是茶,便是真才来比喻治学需钻深研透,同样的道理,复归于茶亦是一样,倘是泡好茶,其一味必是清苦,清苦似醍醐灌顶,清苦如兰芷拂面,那才能凸显出武夷岩茶清苦一味之大成。

从茶的苦后回甘,苦中有甘的特性,我们因此产生多种联想。

修佛的人是通过品茗参破苦谛,实现彻悟,治学的人是通过品茗正本清源,一理摄万理,万理归一理,而我们这些凡俗之辈,又当从武夷岩茶一味清苦之中,得到何种人生的启迪呢?

怎么来的,怎么归去。

人和茶的关系最后大抵如此。

一簇新芽从采摘,晾晒,萎凋,揉捻,焙火,选剔,到开水冲泡,经历八九水,颜色淡逝,香气飞散,韶华最终俱归附于平寂。

品茶的过程,从水开始,到水结束,茶奉献了生命之美,茶客则从茹苦开始,到回味结束,曲终人散,尽杯谢茗,虽然尘归尘土归土,但能用心者,能感知生命释放的美,这人这茶就算是在当下找到了最理想的归宿。

武夷岩茶特有的清苦之成因,除了特殊的地利因素,还得益于其精湛的半发酵工艺。

岩茶制作工艺已经作为手工技艺中惟一的制茶工艺,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。

岩茶的制作工艺,最有特色的是萎凋和焙火两道工序。

熟悉岩茶的同道,想必已经很清楚这两道工序,笔者就不画蛇添足了,但是需要额外说明的是:半发酵的这个半字和岩茶制作工艺特有的萎凋和焙火结合起来看,是很有意境的一个字。

因为萎凋是控制鲜叶失水程度,俗称走水;而焙火是通过松柴熏焙,低温久烘,以火调香,以火促香,俗称吃火。

两者都讲究恰到好处,控制得当。

武夷岩茶精湛的工艺追求,和我们人生不无不有的追求,是多么的相似啊!

不无好比走水,没有的刚刚好;不有好比吃火,不追求别人所拥有的。

无刚刚好,有也刚刚好,这难道不是人生的大智慧吗?再来看这个半字,其形左右对称,好比人生的上下半场,人生前半段励志,是付出,是舍,后半生感悟,是回报,是得。

人生一世,草木一秋,两者持衡,半字才工整,人生如是,当有大意境。

有用+10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