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详情

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,弘扬茶道文化。传播茶叶知识、茶道、茶艺、品茶、泡法知识。
您所在的位置:茶叶网>茶叶资讯>茶叶知识>望果节

望果节

2019-09-15 访问量: 11 茶礼仪网

藏族望果节

望果节,是西藏藏族人民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传统节日。“望果”是藏语的译音。“望”,藏语的意思是“土地”,“果”的意思是“转圈,“望果”,按字面的意思翻译,就是绕地头转圈。

望果节

望果节,流行于西藏的农区,它没有固定的日期,一般都在秋收之前选择吉日举行。为期1至3天。届时,男子身着大领,开右襟的长袍,腰系长带,脚穿统靴,袒出左臂;妇女们则穿宽领无袖长袍,内着衬衫,腰系图案美丽的围裙,成群结队在田间巡游。同时,还举行赛马、射箭、赛耗牛、唱歌跳舞等项目的比赛。大家尽情欢乐,非常热闹。
望果节具有悠久的历史。早在1千多年以前,就流行于今天的雅鲁藏布江的中下游地区。据藏文《笨教历算法》等历史文献记载,远在公元5、6世纪,雅隆地区已经兴修水利,使用木犁耕地,农业生产比较发展。为了消除风、雹、霜等自然灾害,确保农业丰收,人们向笨教教主请求办法,教主按笨教的那一套,教农人绕地头转圈,求神保佑丰收。
干是人们以村寨为单位,由本教教主带领,手捧香炉,高举精杆的人引路,群众手拿青棵、麦穗跟在后面,析祷神灵保佑,免灾除害,获得丰收。尔后,进行角力、斗剑、耍梭标等活动。8世纪后期,笨教的势力大大消弱,宁玛派掌握在西藏地方的实权,望果节又带上了宁玛派念咒保丰收的特点。到14世纪时,宗喀巴在西藏进行了宗教改革,在中央封派王朝的支持下,格鲁派(俗称黄教)成为西藏的主要教地,居于统治地位。这时,望果节的内容又发生了变化,转地头时,要举佛像,背诵喇嘛教经文,求佛保佑,风调雨顺,秋后丰收。娱乐活动也增加了赛马、射箭、唱藏戏等内容。望果节已成为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。
在民主改革以前,望果节并没有给广大藏族人民带来幸福和欢乐,相反地,官家、寺院、贵族只大领主却利用这个节日对广大农奴,进行敲榨勒索。按农奴主的规定,节日期间,农奴要向农奴主送酒肉,献哈达,预祝农奴主的庄稼丰收。农奴主还要逼着农奴为他们赛马、唱戏、歌舞。参加赛马、歌舞的人必须身着艳丽服装,每天更换,如果没有,就要向农奴主租借,租借一套衣服,节日后要为农奴主无偿劳动2-3天。望果节是农奴的痛苦日子。解放后,特别是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,百万农奴翻身解放,政治上当家作主,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,望果节的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那些不利于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封建迷信的东西,已被藏族人民抛弃,增加了歌烦党、歌颂社会主义幸福生活、歌烦人民解放军和民族团结的新内容。每逢这天,藏族人民都身穿节日盛装,有的打着彩旗,擎着领袖画像,有的抬着用青棵、麦穗扎成的丰收塔,举着标语,有的敲锣打鼓,唱着歌曲和藏戏,绕地头转圈,异常热闹,具有民族风格。绕圈后,人们携带帐篷,青棵酒及其他节日食品,涌向林卡,三五成群,席地而坐。他们一边喝着酥油茶、青棵酒,一边说古道今,畅叙四化建设,到处充满着欢乐的节日气氛。除此以外,有的区县、公社还举办传统的赛马、射箭、赛托牛和歌舞、藏戏比赛。国营商业部门也组织物资交流,供应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,收购土特产品。汉族干部和群众也纷纷前来参加,与藏族人民共同欢度佳节。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特别是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下达后,党的民族政策和各项经济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贯彻落实,激发了广大藏族人民治穷致富的干劲,农业不断获得丰收,望果节的内容更丰富多彩。

“望果”是佛教专用词,是灌顶的意思。通过这种佛教仪式,指引求得福果和获得解脱之道。这种仪式最早产生于古代印度。古印度国王即位时举行隆重仪式,由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国王头顶,表示授权并祝福。
虔信藏传佛教的雪域藏人,把这种灌顶方式创造性地移植到农事活动上,运用到祈求庄稼丰收、百姓丰衣足食上,举行庄稼灌顶仪式的日子便是望果节。
“望果”还有另一层意思,就是在转动中灌顶。农人们背着经卷,绕着自家田地转圈数遍便是灌顶。
为什么一要给丰收在望的庄稼灌顶呢?这与藏区的地理、气候有着直接的关系。高原气流变化的急剧,风雪霜雹的频繁,经常给农民带来意想不到的灭顶之灾。人们企盼丰收的心情十分迫切,心理压力也十分沉重。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,农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、佛上,盼望通过佛的力量阻挡一切横祸天灾,使一年辛勤劳作的果实能顺利到手。正是这种功利意识的驱动,才孕育出了望果节,望果节也在藏区广泛扎根传播,成为较大型的俗民节日。
望果节广泛流行于西藏农村。在安多农区也有望果仪式,但不是集体性的活动,而是单家独户举行,由一名中青年妇女背负着经卷,绕自家庄稼转圈子,象征神佛在灌顶祝福,以祈求丰收。一般都不举行集体仪式,仅仅绕圈而已。
望果节最隆重、最典型的要属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,在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望果节的节日,但称呼不一样,其内容也有差异。后藏拉孜、定日一带称为“雅吉”,即夏天的舒服日子。工布巴拉雪山周围的半农半牧区称为“邦桑”,意思是美好的草坪。-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时日,大约在庄稼黄熟、准备开镰之前的日子。西藏传统上是在鸟王—大雁南飞之前过望果节。
最早的望果节可以追溯到雅隆王朝布岱功杰时代。根据吐蕃本土宗教苯教的教义,国王规定在收割前农人去庄稼地转圈祈祷,以求得诸神的保佑,使农作物获得丰收。这就说明,望果节的实质目的主要是娱神。拉萨周围的农人都认为水涝虫早、风霜雷电都掌握在念青唐古拉雪山山神手中。谁要惹怒了他,他就会降下冰雹、霜雪、洪水等惩罚你。因此,除了灌顶,增强庄稼的“免疫力”
外,还得治本追源,让山神偷快高兴,爽快地给人类赐与平安、丰收。
既然是苯教文化的产物,望果节的祭司自然是苯教职业者。望果节那天,各地以村落为单位,全体乡民出动,绕本村土地转圈游行。队伍最前面,由捧着柱香和高举蟠杆的人引路,接着由苯教巫师举“达达”(绕着哈达的箭杆、木棒)和羊腿领队,意为收地气求丰收。巫师后面跟着手拿青棵和麦穗的乡民。绕圈之后,把谷物穗插在谷仓或神龛上,祈求庄稼顺利人仓。随后便是全村性的娱乐活动,有角力、斗剑、耍梭标等竞技性的比赛,优胜者有奖。最后是全村人唱歌跳舞,痛痛快快玩一天。
望果节的这种程式在8世纪时的藏王赤松德赞时期最为盛行,后佛教的渗透使望果节内容稍有变化,但大致程式仍保持至今。

各地都有历史形成的固定的节日场地,这个场地一般要“四有”:有水可以熬茶,有树可以遮荫,有草地可以歌舞,有旷原可以赛马。传统的望果节,第一天便是娱神。全体村民穿上节日服装,带着丰盛的饮食,早早来到节日场地。中央设置巨大的帐篷,白底、蓝花,也有彩色的。当地的头人,或者由推选出的几位老者,把男女巫师请上高高的垫子坐定,向他们献哈达、献青棵酒,请他们降神作法,预言今年庄稼能不能丰收,要注意哪些事情,当地还会有什么好事,有什么灾祸降临,请他们攘灾息祸,带来福气和丰收。
拉萨东面的工噶谿卡,望果节的娱神活动相当典型。这里有两个女巫师,一个叫尼玛卓嘎,代表工卡地方的乡土神;一个叫曲娜,代表西藏最有名的龙女墨竹色青。相传墨竹。色青住在工卡附近的色青朗措天湖,拉萨的龙王潭是她的行宫。代表乡土神的女子,头上戴着被称为“巴珠”的珠冠,胸前挂着金玉镶嵌的“噶乌”(胸饰),俨然是贵族妇人的打扮;代表龙女的女巫穿神服。每个女巫有两名随从,一名打大红伞,一名捧木盘。预言的事情,由文书记在木盘里的细沙上。她们降神之后,走下神坛,带领所有的头人、百姓绕村子转三圈。凡她们转过的地方,妖鬼逃窜,播下了幸福、欢乐和吉祥。回到节日场地,百姓们开始跳“阿朝”
(打鼓舞)和唱“谐玛”(祈神歌)。女巫领着打鼓的男子,跳三圈鼓舞;再领着唱祈神歌的女子,唱三段歌。歌舞开始了,村民把女巫围在中间,不停地唱着跳着,歌颂神,歌颂神的功绩,轮流进人圈子,向女巫敬酒,直到女巫和百姓通通醉得摇摇晃晃为止。
节日的第二天,全村男女列队转庄稼地。男巫、女巫或者驱雹的巫师,高举五色彩绸包裹着的达达走在最前面;接下来是背大藏经《甘珠尔》和《丹珠尔》的僧人们;紧跟僧人之后,是吹咬呐和长号的农村乐队和举着唐卡佛画的骑马男子;最后是全村的男女百姓,一户出一人,不来的人家不吉利。长长的队列从规定地点出发,沿着全村的庄稼地缓缓地行进,一边走,一边高声齐唱“谐青”。这是一种古老的祈神歌曲,声调悠长而庄严。歌声休止间,众人高吼:“恰古秀!央古秀!”(“福德来啊!吉祥来啊!”)巫师、咒师还摇晃羊的右腿,表示召唤来了吉祥福德。松烟弥漫于夏日的晴空,歌声、喊声回荡在村庄、田野,气氛非常热烈而庄严。
每个转田的人,都在自己的地里拔三穗青棵,回家供在谷仓或神龛上,说明他(她)带回来了谷物的“央”(灵魂),丰收有了保障。
转过庄稼地,各家各户钻进柳林,三块石头垒成个灶,燃起红红的野火,熬茶、做菜,进行野宴。

赛马开始了。骑手们有的穿着清代陆军的马褂号衣,有的穿黄缎子袍服,头戴圆形红穗的“索夏”(蒙古帽),骑着装饰得非常漂亮鲜艳的骏马,轮番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。赛马有长跑、短跑、大跑、小跑,还有马背上的技巧表演拣哈达和钱币。村民们还在赛场上每隔一段距离竖一个靶子,靶子是用牛皮缝制的,骑手们一个接着一个从靶子面前飞驰而过,朝每个靶子打枪或射箭,轮番进行,中靶者为优胜。名列前茅的,能得到相当于一匹马的价格的奖赏。
在许多地方,望果节还要赛毛驴、赛耗牛,与其说是比速度,还不如说是给观众一种娱乐。因为毛驴欢蹦乱跳,耗牛胡冲乱撞,惹得全场哄笑不止。
人夜,广场上燃起熊熊的待先篝火,篝火边放一个大铜缸,每个参加者带一把柴,添进火堆,带一壶青棵酒,倒进铜酒缸,然后加人旋转着的圈子,跳一种叫“果谐”的圆圈舞蹈。跳果谐的人分成两半,或者以男女分,或者以村寨分,先慢后快,互相唱和。几个年轻女子拿着酒飘,轮流给跳舞的人敬酒。火堆、热烈的歌声、旋转不停的舞步,把节日从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。
望果节之后,便是紧张、繁忙的秋收。由于西藏地广人稀,过去秋收打场几乎全靠手工劳动,有时直到藏历十一月间,谷物才能进库。因此,工噶村有这么一句谚语:“舒服的工噶望果,是秋收开镰的通知。”

门巴族望果节

门巴族的望果节也源自藏族。该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,一般在谷物成就以前,在被认为是鸟王的大雁南飞之前过。在藏语中,“望”为耕地之意,果为“转圈”,“望果”即为转庄稼地之意。这个节日来自苯教,起源于雅碧香布(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)的农业区域,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。据载,大约5世纪之时,该地农业有了相当的发展,出现的木耕,兴修水渠,引水灌地。苯教教主建议国王布德贡杰教农民转庄稼地,乞求上天降福,保佑丰收。苯教在西藏占主导地位时期,望果节得到推广。以村为单位,由苯教巫师主持进行。过节时,全体村民集队转庄稼地。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捧香和高举蟠旗的人,随后是举着缠绕哈达的木棍(称为“达达”)和羊右脚的苯教巫师,村民拿着青稞穗、麦穗跟随其后逐一转村落的耕地,回到村中将谷穗插在谷仓或供在神完上,以求“收地气”,保丰收。
宁玛派兴起后,吸收了苯教的望果节,并加人宁玛派的内容,在转地时念宁玛派咒语。格鲁派也接过望果节,又增加了举佛像、背经书的仪式。
色目、贡日村属农牧区,过望果节,一般在七月十五日举行,兼具苯教、宁玛派、格鲁派特色。色目村是在白日寺喇嘛的带领下进行的,队伍前面有“乐队”敲鼓打钗。壮年男子举白旗蟠走在乐队中间,喇嘛走在乐队的后面,队伍是背经书的村民。转时喇嘛要念咒语和经文。转毕回到村中的场地饮酒、唱歌,但不举行在藏区通常要进行的赛马、射箭、演藏戏等活动。

有用+10
分享